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宁夏大武口:破碱重生耐盐碱高粱示范种植启动
土壤修复
5月开始,宁夏高粱产地陆续进入播种期。近日,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祥河村的一片盐碱地改良综合利用示范田一派繁忙景象,大型播种机穿梭于田间,一粒粒耐盐碱高粱种在“一翻一盖”间为这片盐碱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据了解,此次播种的高粱种子蕴藏着让盐碱地破“碱”重生的“丰收密码”。 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科学家谢旗团队与多家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发现并完成验证的耐碱基因AT1于2023年重磅发布。此次播种的耐盐碱高粱种子,是科研人员根据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通过耐盐碱育种生产培育出的耐盐碱高粱品种。
大武口盐碱地属于典型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蝶形洼地地貌 ——“盐碱双高”,有1000多亩重度盐碱地、2700亩的中度盐碱地和4000多亩的轻度盐碱地。放眼望去,眼前这片正在播种高粱种子的土地铺满盐碱结晶,像盖了“白被子”。如何让筛选出的耐盐碱良种在这样恶劣的土壤环境中发挥出最佳潜力,配合示范种植的盐碱地综合治理、种植技术方案就格外重要。
在播种现场,中化农业MAP的技术人员正在检测土壤中的EC值。中化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部研发经理冀定磊介绍说:“我们通过仪器检测的土壤电导率、PH值等数据客观反映,能够准确掌握土壤的盐分、碱度指标、这是下一步针对性制定改良、种植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据沈阳化工研究院土壤修复研发总监李婷婷介绍,从2018年开始,宁夏MAP技术服务中心就联合沈阳化工研究院围绕治理土地盐碱化进行积极尝试,摸索出一套化学生物耦合改良修复的“靶向”精准改良方案,既不增加二次费用,又取得了综合改良的效果。仅一年时间,中重度盐害程度降低了19.4%,中重度碱害程度降低了66.5%。
盐碱地上种高粱,就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西北大区大武口盐碱地项目经理胡元峰说到: “我们准备把这套精准改良方案技术模式应用到大武口高粱AT1示范田。首先在播种前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改良土壤提升地力,使其适合种子萌发和扎根;从播种到出苗这个过程也是重要的攻关期,出苗后还要通过合理的水肥控制,施用作物增效肥及微生物菌剂来确保苗能长得好;苗期到中后期为了保护作物免受盐碱胁迫,我们也要针对性研发产品。总之,在盐碱地上种高粱,全生育期都要密切跟踪监测,及时制定调整方案。”
农民种地,最看重的是效益。李婷婷算了一笔账:通过综合改良治理,2023年当年部分盐碱地青储玉米亩产达到了3.5吨,利润达到570块钱每亩。“这个结果无论对农民还是当地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亮眼的成绩单。有了这样的经验,大武口高粱AT1示范田的表现令人期待。”
大武口区盐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六到七成,粮食产量不到正常田块的一半,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书记汤瑞介绍说:“近年来,大武口区通过引进中化农业MAP等社会化技术力量,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措施,高粱示范田项目的实施,有效筛选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作物种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了盐碱地资源潜力。下一步,我们将在枣香村、富民村等盐碱较重的区域推广运用成果。””
今年,平罗县的灵沙乡、吴忠市的利通区也把近两万亩土地交给了中化农业MAP进行高效节水项目运维和盐碱地改良。截至目前,中化农业MAP负责综合改良项目面积已达到3万亩。
关于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大武口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西北大区总经理杨金光还有更高的目标:“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这样一条政府受益、百姓增收、企业可持续的路径,先进的技术经验才可复制可推广。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我们希望集合资源优势,参与到30至50万亩盐碱地改良和高效节水的运维项目中。“
据先正达集团中国战略创新部科技规划总监李波表示,先正达集团中国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企业,既有优良品种,又有技术团队的支撑。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将充分发挥企业“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优势,持续强化内部产业链协同,加快耐盐碱品种筛选及培育,推出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促进种植技术的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