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兴和县民族团结乡:绘就产业“兴”画卷
土壤修复标准
行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广袤的乡村,目之所及,乡村道路宽敞、农家小院整洁、农业产业兴旺……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徐徐铺展。
近年来,兴和县民族团结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让乡村振兴有了新发展。
“今年全国牛肉价格大跳水,买一头牛回来还需要定期打疫苗、买草料和额外的伤病支出,结合目前的市场价,我们能拿回来的利润非常低。”绿牧农肉牛养殖场负责人在民族团结乡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说道。
为有效解决这一阶段性难题,民族团结乡通过京蒙协作渠道,为养殖场争取部分小微扶贫资金,拓宽了肉牛销售渠道。
此外,民族团结乡政府牵头各村建立“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让养殖场将品种牛分发给农户养殖,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繁育出的优质牛犊,将合作社与农户养殖捆绑起来,解决小养殖户“越养越亏”的困境,化解合作社“越养越重”的烦恼,让农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养殖,有效抵御市场波动风险,增加养殖收入,调节全乡种养结构合理化。
“我们也是看到山西有人种这个灵芝菇种的好,想着老家有地也回来试试,现在这种的效果还挺好,一年能种两三茬,这个菇产量也大,用点心半年亩产能过万。”民族团结乡官六号返乡青年小陈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返乡青年小陈于2023年返乡创业,在村里架起大棚种植灵芝菇,灵芝菇的种植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采摘后的灵芝菇菌棒还可以修复土壤,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可以有效构建维护土壤菌群,以较少的投入构建了绿色发展链的同时,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近年来,民族团结乡持续探索产业联农带农新路,于今年初引进鲜食玉米加工厂建设项目,投资 1000 万元在黄土村建设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鲜食玉米加工厂,建成后可每年精深加工鲜食玉米1万吨,预计为周边农户提供30个就业岗位。同时继续拓展民族团结乡大五号玉米烘干压片厂销路,稳定察右后旗、锡林郭勒盟两处育肥牛长期订单,积极维系河北君乐宝饲料订单。在以上两条玉米加工产业链的推动下,全乡玉米种植“黄金产业链”更具韧性,全乡种植结构多点开花。
近年来,民族团结乡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范围达到3万多亩。同时通过宣传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沼液还田等方式提升土地质量,注重生态保护,严查过度开发,改善土壤肥力,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让“健康”耕地长出“茁壮”果实。
位于民族团结乡黄土村的亚雄蔬菜市场土地整治项目,是民族团结乡政府今年引入的“乡村振兴产业+”招商项目之一。“这片地是好地,但是附近农户多,整体规模不大,再加上前期没有合理引水,导致这片长期处于撂荒状态。”长期闲置的优质土地已然成为黄土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块心病。
为有效盘活黄土村亚雄农产品交易市场近50亩闲置土地,民族团结乡政府多次与黄土村亚雄农产品公司负责人进行对接,商定由对方投资50万元新建42座钢结构春秋棚,全部种植贝贝南瓜,每棚1500株,产量预计可达3500斤,在有效盘活多年闲置资源的同时,带动当地新增了30个务工岗位,带动全乡贝贝南瓜规模化种植势头更显强劲,农业用地优化布局基础更加坚实。
乡村振兴,向富而行。民族团结乡将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今,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已成为民族团结乡最绚丽的名片。(钟真君 罗鹤婷)
近年来,兴和县民族团结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让乡村振兴有了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