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聚焦绿色低碳修复推动美丽广东建设广东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环境修复分论坛成功举办
全国土壤修复大会
“十三五”以来,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但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与美丽中国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到2035年实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目标任务艰巨。
土壤修复目前还主要依赖财政投入的模式,尚不能满足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需求,污染地块违规开发利用风险依然存在,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有待加强,亟需创新治理方式和修复模式,以更大力度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更好地服务环境修复领域的会员单位,加强会员企业与相关单位的交流协作,应对新机遇新挑战,聚焦绿色低碳修复,推动美丽广东建设,9月23日下午,由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修复分会、广东省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主办,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全国智慧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承办的环境修复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从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治理、环境监测、环境咨询等企事业单位代表,污染场地的业主单位、科研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修复分会会长方战强主持会议。
论坛以“土壤修复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技术与新模式”为主题,围绕土壤修复绿色低碳技术和模式,探讨土壤修复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与市场前景,推动环境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稀土矿区历史上存在无序开采的情况,一般采用堆浸、池浸、原位浸等落后工艺,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氨氮、硝酸盐氮超标的问题。作为广东省内首个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项目,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加强前期谋划+聚焦问题识别+深化跟踪评估+注重成果集成”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经济合理的“原位高效修复+反应墙长效修复+地表地下污染协同修复”技术模式和高效运行的“注重技术方案研究+严格施工组织管理+强化过程技术指导+实施全流程监理”工程模式,具备较强的工程示范及可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方战强教授作《稀土采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与示范》专题分享。
“金属矿山废弃地土壤的金属硫化物含量较高,导致酸性废水产生及土壤酸化,同时使重金属活性变高,加剧其溶出概率。以硫铁矿废弃地修复工程项目为依托,基于酸性矿山土壤产酸潜力分析,利用微生物及市政污泥复合材料进行原位土壤基质改良,此修复技术应用在有色金属矿业废弃地,实现以废治废的修复效果。”广东省环保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陈华研究中心副总经理作《市政污泥应用于酸性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专题分享。
“为了保障污染地块快速安全再利用,加速地块流转,缓解土壤修复与土地开发矛盾,广州市主动担当、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并落实异地集中处置模式。广州环投集团积极响应,筹建了广州市污染土壤集中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项目,通过异地集中处置的方式,加快释放土地资源,节约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时间成本,助力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广州环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曾武副总经理作《广州市污染土壤异地集中处置的探索和实践》专题分享。
“长期以来,我国因缺乏厌氧脱卤生物修复菌剂制约了厌氧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而自主研发出来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厌氧脱卤生物修复菌剂BS-1,可将各种氯代烷烃和氯代烯烃厌氧脱卤降解无害化,性能媲美国际知名的KB-1菌剂,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大规模的原位厌氧脱卤生物修复工程,经三个月原位生物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1,2-二氯丙烷去除率超过99%,并达到相应的修复目标。”北京博诚立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波洋总经理作《厌氧脱卤菌剂BS-1与原位厌氧强化生物修复技术》专题分享。
“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特殊性,对环境监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广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指南》。在开展监理中要根据土壤污染修复工程特点和修复工艺,重点针对土壤污染修复期间的二次污染防治要求,开展监督和管理,防控二次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符云琳高级工程师作《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实践与重难点分析》专题分享。
最后,发言嘉宾对话环节,各位嘉宾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情况,充分讨论了环境修复领域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共同探讨土壤修复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与市场前景,分享经验、交流观点,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对今后发展方向,以及对促进环境修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参考建议。
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修复分会会长方战强做会议小结,他表示要充分利用环境修复分会的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面对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新修复技术和修复模式,坚定推进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美丽广东和美丽湾区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