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火葬”或被淘汰!新型环保丧葬方式试用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
新型环保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丧葬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土葬到普及的火葬,再到如今的环保丧葬方式,
一些新型丧葬方式在国内已经开始试用,但由于突破了传统的观念,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尤其是“火葬”这一普及率极高的方式,是否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土葬为中国传统丧葬方式,蕴含着“入土为安”的文化意义。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土葬的弊端亦随之逐渐凸显。传统土葬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其过程繁琐且费用高昂,给普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土葬可能导致的地下水污染以及不可降解陪葬品的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担。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应对相关问题,中国便着手推动火葬改革。火葬相比传统土葬在土地利用、成本和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通过骨灰盒的存放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
火葬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在环保方面,尽管现代火化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火化过程中依然会产生一定的废气排放。如何进一步削减污染、提升火化技术的环保性,这已然成为殡葬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传统的火葬方式也开始受到挑战。近年来,人体堆肥、冰葬等新型丧葬方式渐入公众视野。这些方式主打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理念,成为替代火葬的新选择。
人体堆肥的核心要义在于,在可控条件下使逝者遗体自然转化为有机土壤,从而为新生命供给养分。经过30-60天的转化,遗体会变成深褐色、松软的土壤,这些土壤可以用来种植纪念树木或捐赠给生态修复项目,帮助恢复自然生态。
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环保理念,还为逝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纪念方式,许多家庭选择将这些土壤用于私人花园或建造追思花园。
另一种新兴的丧葬方式是冰葬,它利用极低温度将遗体冻结,然后通过震动平台将其转化为细小颗粒。这种方式无有害气体排放,故而被视作比传统火葬更为环保。然而,冰葬的高成本仍然是其推广的一大障碍。
从人体堆肥到冰葬,再到太空葬、骨灰钻石等创新纪念形式,科技的进步使得丧葬行业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环保。这些新型丧葬方式的推广仍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和观念障碍,尤其是在传统深厚的国家如中国,改变千百年来的丧葬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
公众对这些新方式的接受度因人而异,尽管许多人表示接受不了,但随着环保和资源紧张问题的不断加剧,新的丧葬方式必然会在未来成为更加普遍的选择。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些变革,认识到它们背后的环保意义,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多地官宣将取消公摊 得房率或达到100% 专家称取消公摊是明年重要工作
来源:【闪电新闻】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提起碎片化睡眠,听起来可能以为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补充睡眠,但其实不然。碎片化睡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在睡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中断,可以简单理解为夜间频繁醒来,断断续续的一种睡眠模式。
12月15日,网剧《踏雪寻踪》在通化市正式开机,与此同时,原创时代剧《老舅》正在长春拍摄。另外,12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5“大剧看总台”电视剧片单中,《归队》《生万物》均曾在白山取景拍摄……吉林省正在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影视拍摄基地。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省、外务省、环境省等部门人员20日进入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就可能存在的有机氟化合物泄漏事件展开调查。
当事人回应开跑车进学校玩漂移:做了就要承担后果,但不认可学校要求的几十万元赔偿
近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男子开跑车进学校操场玩漂移一事引热议。该男子发布视频称,自己“被学校讹上了”。据其所述,学校称操场草坪价值几千万,被他压坏的部分涉及13块区域,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修复费用预计需几十万元。
据《福建日报》12月20日消息,宁德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姚智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2月12日在宁德逝世,享年78岁。